|
 |
 |
业务咨询电话: |
|
0571-22910023 13989470556 |
 |
客服一QQ: |
 |
客服二QQ: |
 |
地址:杭州市萧山水务大厦B座13楼 |
|
|
 |
将科学研究搬到开放的网络上进行 |
将科学研究搬到开放的网络上进行会取得怎样的效果?英美国家一批年轻科学工作者对这种科研方式予以肯定。他们在网上征召合作者和志愿者,在博客里发表科学设想并征求意见,令互联网成为科研新场所。
集思广益
对剑桥大学教授蒂莫西·高尔斯而言,能难倒自己的数学题并不多,他曾获得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茨奖。然而,一旦遇到难题,数学大师也得求助于人。
在如何用数学方法论证多维物体的属性这一问题上,高尔斯屡遭“滑铁卢”。最后,他把这个难题和自己的一些设想放到了网络博客上。
有没有其他人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?别人会不会提供好点子?平日里暗自较劲的数学家们是否愿意协同合作?带着一丝好奇,高尔斯展开了一场网上试验。
“这就是一次试验。我觉得值得一试,”他说。
这个被高尔斯称为“博学计划”的试验在互联网上迅速“蹿红”,几天之内吸引多名专业人士关注并为之出谋划策。几个星期后,已经有超过40人参与解题,答案呼之欲出。
高尔斯将大家的贡献整理成多篇论文,以“DHJ博学”的笔名发表在学术刊物上。“博学项目”试验大获成功。
“一个人想要单独解决难题,往往很难确保成功。而不同的人可以提供不同的才智和窍门,博采众长能更快地接近成功,”高尔斯说。
转变思维
英国《卫报》报道认为,这种依靠互联网集思广益的开放性科研方式方兴未艾,其高效、透明的优势已吸引不少支持者。
28岁的生物学家约瑟夫·杰克逊和同事早就发现,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,过去那些只有资金雄厚的实验室才能开展的昂贵实验,如今在自家车库里也能搞定。如果科研人员愿意在互联网上共享实验结果和数据,必将加速科研进展,弥补传统科研方式的不足。
为此,杰克逊和同事开展了一项名为“生物学家DIY”的运动。去年夏天,他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主办首届“开放科学峰会”,鼓励研究人员转变思维,推广利用网络共享科学设想和研究方法的新潮流。
同样身在加州的基因学研究人员梅拉妮·斯旺也支持开放性科研方式。她在网上召集合作者,共同研究维生素B对人体MTHFR基因的影响,以探寻维生素药物对癌症和血管疾病是否有疗效。
她说,自己和其余7名合作伙伴既是基因学领域专家也是实验的志愿者。他们获取并了解自身基因信息,在实验过程中各自观察并记录自身状况,然后通过网络共享实验结果。
斯旺认为,这种合作方式将极大减少科研工作的时间和成本。
“传统模式非常缓慢:不同的研究机构建立各自的样本数据库,试验耗时数年,投资成本高昂,而研究结果最终既不共享也不公开。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发展一种‘2.0版本’的科研方式呢?”斯旺说。
萧山网络公司也将学校国际上先进的网络理念,争取早日与国际网络接轨! |
发布日期[2011-6-18] |
|
|